• ky开元集团



  • 新闻资讯

    news

    行业动态

    Industry dynamic
    2021-07-15

    2021年中国余热发电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

    余热发电是指利用生产过程中多余的热能转换为电能的技术。余热发电不仅增加电力,而且节能 ,利于环境保护。近年来,环保问题、能源问题形势的严峻使得国家政策大力倡导余热发电 ,分别从费用减免、技术推广等方面推动 。
      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推广下,我国余热发电装机规模不断增长 ,截至2020年底,中国余热发电累积装机量估计为4500万千瓦。但是,余热资源利用仍不够充分 ,还有较大的利用空间。2020年我国可回收余热总资源平均值约13亿吨标准煤,“十四五”期间,高效节能技术的持续研发与突破将促使传统生产过程升级,预计2026年全国余热发电装机接近2亿千瓦 。
      余热发电是指利用生产过程中多余的热能转换为电能的技术。余热包括高温废气余热 、冷却介质余热、废汽废水余热 、高温产品和炉渣余热 、化学反应余热 、可燃废气废液和废料余热以及高压流体余热等七种 。
      余热发电技术可以回收利用用能行业如水泥、玻璃 、钢铁 、冶金等行业的余热资源 ,将余热余压转化为电能 ,在此过程中几乎不需要另外消耗其他燃料能源。余热发电的重要设备有余热锅炉、汽轮机和发电机等。余热发电不仅能够增加电力资源,而且还节能,非常有利于环境保护。
      1、余热发电受政策费用减免发展
      近年来,环保问题、能源问题的日益严峻使得国家政策大力倡导能源梯级利用 、循环利用和能源资源综合利用。余热发电就是一种能源循环利用方式,利用生产过程中多余的热能转换为电能。
      2020年发布的《关于清理规范城镇供水供电供气供暖行业收费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和《国家工业节能技术装备推荐目录(2020)》分别从费用减免与技术推荐的角度推动余热发电行业发展。
      自2021年3月1日起,对余热 、余压 、余气自备电厂,继续减免系统备用费。系统备用费的减免使得余热发电企业的生产成本下降,提高了企业利用余热发电的积极性 。

    637617668950679376419.jpg  

    2、余热发电受技术推动发展
      技术方面,《国家工业节能技术装备推荐目录(2020)》推广的余热余压节能改造技术有锅炉烟气深度冷却技术 、工业循环水余压能量闭环回收利用技术、微型燃气轮机能源梯级利用节能技术、工业燃煤机组烟气低品位余热回收利用技术等 ,目前推广比例除了电厂用低压驱动热泵技术目前推广比例在10%之外,其他均在5%以下,还有较大的推广空间 ,预计电厂用低压驱动热泵技术推广比例达到30%;
      从节能能力来看,工业燃煤机组烟气低品位余热回收利用技术节能效果明显,每年可以节能100万吨标准煤当量。

    637617669214943376594.jpg  

    3、中国余热发电开发潜力还很大

      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推广下,我国余热发电装机规模不断增长 ,由于余热资源分散在全国各地的不同行业,行业调查十分困难,因此行业数据比较缺乏。根据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完成的《工业余热资源利用状况调查分析》报告,截至2010年,我国七个主要行业的余热发电装机已达1200万千瓦(调查结果并非全口径),实际利用的余热资源量比公布数字更大。十一五” 、“十二五”分别超额20% 、40%大幅完成余热利用规划目标 。截至2020年底 ,中国余热发电累积装机量初步估计为4500万千瓦 。

    637617669435818238394.jpg  

    但是 ,余热资源利用仍不够充分 ,还有较大的利用空间。根据行业调查,各行业的余热总资源约占其燃料消耗总量的17%-67%,可回收率达60% ,可回收利用的余热资源约为燃料消耗总量10%-40%。
     
      根据全国能源消费总量与可回收余热资源占比进行测算 ,2020年我国可回收余热总资源平均值约13亿吨标准煤,计划2020年余热资源利用率达到30% ,当前我国余热资源利用率不断提高 ,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


    637617669674052962332.jpg  

    当前,余热发电装机约占全国发电装机的2%,“十四五”期间 ,高效节能技术的持续研发与突破将促使传统生产过程升级 ,余热余压利用等工业节能细分市场份额将进一步扩大 ,余热发电装机占全国发电装机的比重也不断扩大,预计2026年全国余热发电装机接近2亿千瓦。

    637617669855645756769.jpg  

    随着国家政策对余热回收利用的鼓励和支持 ,以及余热回收利用技术和效率的不断提高 ,未来潜在的余热回收利用率不断力高,余热发电行业发展潜力巨大 。

    上一篇:报告丨约70%钢铁联合企业不排放生产废水

    下一篇:双碳目标下 ,煤化工路向何方?

    recommend新闻推荐


  • XML地图